随便侃侃96:粮食安全、内循环与国家水网
沉痛悼念为中国和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的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的辞世。
先来看一则新闻,这则新闻没有引起多少关注,但蕴含的意义却很重大。2021年4月9日,梁山港建成通航,实现了北煤南运大动脉之一的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“牵手”。经测算,每吨煤的运输成本,从瓦日铁路+海运的旧模式下的240元,降到了瓦日铁路+京杭大运河的新模式下的180元,降幅高达1/4!以梁山港设计年吞吐量5000万吨计算,如果都用来运输煤炭,每年就将为中国节省30亿元之巨,给运河沿线城市带来巨大的竞争力优势,这是其一。其二,将极大的缓解沿海铁路公路网与港口城市的拥堵。
梁山港、大运河与北煤南运
中国人口太多,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又严重的空间不均衡,由此催生了巨大的运输压力。平心而论,中国的基础设施足够发达了,无奈运量过大,仍然显得拥堵。煤炭、矿石、油气、钢材、铜铝、粮食、木材等大宗原材料,都是运量大,单位价值低,又没有时效性要求。如果用铁路或公路进行大批量超长途运输,则运输成本太高。用北煤南运的陆海陆联运模式,则运输距离拉长,中转次数增加,加大了沿海地区铁路公路网与港口城市的拥堵,而运输成本并没有降下来多少。中国铁路运输更是货运给客运让路,这是中国大修高铁的重要原因,普铁客运已然不堪重负,货运更是被挤扁了。
北煤南运新旧模式对比
梁山港的陆水联运新模式,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。用内河水运部分取代陆运与海运,不但极大的降低了运输成本,还能缓解铁路公路与港口城市的拥堵。而且,内陆城市得到更多发展机会,留住更多产业和人才,还能从整体上缓解交通运输体系的拥堵。南方经济比北方经济更有活力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方水运更发达,物流运输体系更合理,成本更低,效率更高。大宗原材料用运量大成本低的内河水运,零部件(中间件)用铁路和公路运输,终端商品也可以部分用内河水运,显然更加合理和高效。因此,要振兴北方城市,振兴内陆城市,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挖运河。不仅可以用内河水运降低区域内的运输成本,分摊基础设施压力;还能用内河水运获得更多国内物流运输的份额,进一步发挥枢纽优势。
河南通过公水联运大幅降低粮食运输成本
当然,运河受地理地形限制与气候影响比较大,致使运河挖掘成本比较高,而且能挖运河的地方不是太多。不过,挖运河正好可以与南水北调有机结合起来。京杭大运河(黄河以南部分)的复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京杭大运河同时是南水北调东线主干道,实现了调水与航运的完美结合。
南水北调是国家必须要搞的超级大工程。河北、山东、河南和京津等华北地区,人口数量占全国的1/5,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/4,水资源却非常匮乏,既有气候相对干旱少雨的原因,也有华北地区为国家安全做出的牺牲。河北山东这两个水资源不是很充足的地区,竟然占据了全国粗钢产量的1/3(河北)和化工业的1/4(山东)!重工业化工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,造成了河北山东两省水资源的极度紧张,河流干涸,地下水超采,地面下沉,海水倒灌。因此,南水北调除了要满足华北地区正常的居民生活用水、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外,还要补历史的欠账,对华北地区进行生态补水,维持生态平衡。据估计,华北平原的水资源超采量高达1800亿立方米,而当前每年生态补水量不过几十亿立方米,华北平原的生态补水将是长期性工程。
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(实际上是五线)
除了北方亟需获得水资源的补充之外,南方也需要向外输送一部分水资源。长江水量过于丰富,给南方用水和航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也造成了雨季的洪涝灾害威力极大。1998年长江洪水,已经到了要炸开荆江大堤泄洪,水淹江汉平原的地步了。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三峡大坝工程,和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湖泊的退耕还湖。要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(夏多春少),要靠湖泊和水库在雨季蓄水,在旱季放水。要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(南多北少),就要仰赖南水北调,将南方过剩的水资源输送到缺水的北方。
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,国家首次提出要建设“国家水网”。其一,是国际形势的变化,外贸风险越来越大,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供应,尤其是大米小麦等主粮。粮食不比其它商品,没有饭吃是会出人命的。2020年就发生了众多粮食出口国限制、禁止粮食出口的事件,给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。目前,困扰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,倒不是农业技术不够发达,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,包括空间不均和时间不均。华北平原的河南、山东和河北三省,生产了全国1/4的粮食,华北地区用水的切实保障需要南水北调工程具备强大的调水能力。其二,这几年异常天气明显增加,旱涝不定,这就要求具备强大的水文调节能力。所以,水资源的分配,水文的调节,就必须全国一盘棋,系统性的调度。
加快构建国家水网
因此,未来几年,国家会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资,东部和中部地区会再度呈现挖水渠修水库的热潮。要具备强大的调水和蓄水能力,就需要高效绵密的水渠(运河)和水库(湖泊)。高效绵密的水渠和水库体系,再进一步拓宽加深,就可以用来航运了。“四横三纵”的国家水网变成国家内河航运网,不但可以整体上降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,还能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,更能给内陆城市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,留住更多的产业和人才,促进沿海与内陆,南方与北方的均衡发展。只有均衡发展,才能从根本上释放内陆地区的生产与消费能力,真正的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。如何将调水与航运完美结合在一起,就看执政者的智慧了。
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国家对长江航道的整治,目前7.5万吨的巨轮可以开进南京港,下游的扬州、镇江、苏州和南通等长江港口自然也不在话下了。7.5万吨,是中国与亚洲各国之间海运的普遍吨位。这意味着,苏中和安徽也成为沿海地带了,南京号称徽京,是安徽省真正的省会。用现代科技改变地理地形,从根本上实现均衡发展,才是长久之道。
不止是中国,要解决困扰全世界的水资源分布空间与时间不均,居民用水、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得不到保障的问题,根本途径也是要通过水渠(运河)、水库(湖泊)进行调水和蓄水。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认为未来美军要为水而战,就是看到了全球范围内普遍的水资源空间与时间分布不均,打算用来挑起全球范围内争夺水资源的争斗,还能发挥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粮食出口国的优势。针对美国的阴谋,中国的做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,通过挖水渠修水库,至少要保证中国的小兄弟们的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,还能顺带发电解决电力问题。
可喜的是,中国主持兴建的埃塞俄比亚-吉布提输水工程,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。输水工程建成后,埃吉两国的形势便是:吉布提掌握着埃塞俄比亚的出海口,埃塞俄比亚掌握着吉布提的水龙头,两国实现了“平衡”,自然就获得了“稳定”。埃吉模式可以推广到很多国家,既能实现各国内部用水安全,又能作为地缘政治的利器,可谓一举多得。目前,埃塞俄比亚投入举国之力正在建设的复兴大坝,则是另一个平衡,埃及通过苏伊士运河控制着埃塞俄比亚进入欧美市场的贸易通道,埃塞俄比亚通过复兴大坝控制埃及的水龙头。复兴大坝是意大利(欧盟)建设,中国负责电力输送,埃及再想利用苏伊士运河搞事,就必须掂量掂量了。
中国内河航运体系可以建成“七横四纵”网络格局,七横就是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珠江、黑龙江,以及有可能挖掘的郑州-徐州运河;四纵就是京杭大运河、长江-淮河运河,以及有可能开挖的汉江-黄河运河(南水北调中线)和黑龙江-辽河运河。坐船从北京到广州,是未来可期的。雄安新区就建在白洋淀旁边,可以充当未来北京水运总枢纽。
中国运河网络(预测)
未来几年,中国基建的大格局可能就是,东部挖运河,西部修铁路。东部挖运河就是前面讲的,实现粮食安全、经济内循环和气候水文条件的完美结合,是为内循环。西部修铁路就是一带一路倡议,建设高效绵密的亚欧非陆地以及陆海联运交通网络,实现亚欧非三大州的协同发展与大融合,是为外循环。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机结合,共同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。